亞洲創作者大會Affiliate Live Asia值得參加嗎?優、缺點分析

亞洲創作者大會ALA

2025亞洲創作者大會Affiliate Live Asia (簡稱ALA)於日前落幕,行前看到不少創作者詢問是否該參加?於是就整理一下我自己參加過幾次的感想,對流量穩定但非大網紅的創作者,又有沒有幫助?

這場活動由聯盟網主辦,邀請旗下合作品牌參展,提供一個與創作者/自媒體的直接媒合的實體活動,主要內容包括品牌推廣行銷與合作洽談、自媒體變現策略與創作者論壇。2025年宣稱有超過 120 家品牌參展、1,800+ 創作者齊聚,橫跨美妝、3C、居家、旅遊等多個領域。除了商談媒合之外,現場也舉辦的論壇活動。

聯盟網主要是做品牌聯盟行銷,亦即透過讀者粉絲透過連結下單,創作者可以獲得些許分潤,而通常參加的廠商,也多是聯盟網合作品牌。

ALA (1).png

地點是選在台北典華幸福機構,年年都是選在這裡,前往會場可以搭乘捷運到劍南站下車步行即可抵達,也有停車場,交通算方便。

活動場地會議廳寬敞,但是一個場地結合商談與論壇,加上眾多的創作者、廠商,其實有點移動困難。

尤其是論壇僅在舞台前方分為A、B兩個場地,雖採事先報名制,但因為是開放式場域,很多人都會站在旁邊聽,就容易顯得空間不足。

其實如果可以把論壇另闢場地,聆聽者可以仔細聆聽,也可以跟講者有更多互動,時間可以拉長,這樣的論壇才有效益。

ALA02 (1).png

什麼人可以參加?

參加這場活動本來是設有門檻,創作者需提供媒體連結或流量證明,但到最後應該是廣發邀請,我看到不少專家發送公關票,我自己也收過無數次的邀請信。

創作者為什麼要參加?

創作者最直接的想法就是跟品牌商的媒合,希望日後有進一步的合作可能,尤其是對於成長期的創作者而言,是很好的機會。但是現場攤位多,廠商要交流的創作者也多,建議帶著目的性前往,準備好自己的資料主動出擊在這個場合,創作者的角色就是業務,而非採訪者;雖然每個攤位廠商都會提供QR CODE資料填寫,但基本上大部分的廠商都不會回頭看,等到真的有下一波宣傳,還是會重新再找人的機率比較大。

另一方面,廠商派出來的也多是業務,非主要的行銷窗口,很多都是會回說回公司再轉介。

第三,因為近幾年創作者人數眾多,免門檻,廠商在選擇上都顯得更為謹慎,如何突破就該思考。

我有看到創作者直接去廠商攤位問說,之前有詢問過合作可能性,但之後卻不了了之,結果窗口就剛剛好在現場;如果夠大膽,你也可以試試。(我自己是不敢)

另一個我覺得還不錯的是可以發掘新興品牌,以及更多產業類別加入與創作者合作,除了傳統的美食、旅遊、生活家電之外,今年還有不少香氛、租車,以及一些新興的小農品牌,甚至理財規劃都有。

至於與其他創作者交流,如果是E人可以認識很多創作者,也有很多平常不太見面的創作者,都會在今天碰面,就像是同學會。

廠商為什麼要參展?

應該是希望可以媒合優質創作者,只是現場廠商很多都是處於被動狀態,現在已經變成介紹自家產品,打卡留資料換贈品。

ALA01 (1).png

ALA論壇值得聽嗎?

大會論壇內容是另一個焦點,也是我參加的主要目的,主要是邀請知名創作者、業界專家、品牌方/行銷人員等,內容包含「趨勢/商機」、「平台策略/變現模式」、「AI 工具運用」等。

因為我平常就有關注大量的行銷相關資訊,其中也包含這次邀請的講者,所以有時對我來說也些只是基本概念,但如果平常不是在這行業,或是沒什麼關注的,倒是可以去聽看看。有時候也可以激發不同的角度思考,或了解最新的社群平台趨勢,今年有討論到THREADS。

只是真的希望可以另闢場地。

總結,活動值得參加嗎?

見仁見智,我自己是不會再參加(我對我自己定的規矩比較多),但也有人公關品拿得很開心。但若你具備「穩定內容產出+平台流量+聯盟行銷基礎」,對於起步成長型的創作者而言,或是重內容品質的人,可以讓廠商更加了解您的價值。

活動是由聯盟網所舉辦,受邀創作者也多是聯盟網的創作者會員,這是一個可以讓創作者直接跟廠商相互接洽,然後透過聯盟網分潤的方式,增加產品的曝光及介紹。但現場廠商很少會準備正品,ALA活動僅是提供平台功能,不少廠商都有自己的聯盟分潤,各自媒合,也多是後續再檢討。

流量剛起步的,可以帶著學習心態參加,了解產業趨勢,或是有什麼新的產品。

流量足夠的,如果剛好有您喜歡的廠商參展,這是一個可以直擊窗口的機會。

另外,我有看到現場有行銷公司、或是網紅協會成員去招商,這對廠商的助益就比較大。

總之,如果要參加,記得準備好名片,快、狠、準主動提案、跟品牌溝通。

優點:與廠商直接提案、吸取新知

缺點:人潮眾多、場地壅擠

38G酵素洗顏皂

特別拉出來,不是因為我想介紹,而是被我列入雷區,這間是我合作過的廠商,但我很相信員工的品質代表公司的態度。

我很清楚廠商都會有流量大小眼的態度,尤其是在這種場合,但最基本的禮貌是該有的。當天抵達攤位,我都沒講任何一句話,就直接被無視(工作人員站在我面前,卻略過我跟其他人介紹,我問了可不可以介紹一下,她說她不懂,我真的問號滿滿),最後離開前我問了一個只有使用過產品才會問的問題,對方立馬笑臉迎人,這態度轉變太令人不舒服。

回歸商品,這是強調要養酵素的洗顏皂,很有噱頭,但是洗顏皂洗完,臉部會偏乾,保濕加強要比平常再多一點 。

還有另一家廠商,在詢問我幾個問題後,發現我不是他的產品客群,就一個眼神請業務來接洽,轉頭去跟其他創作者接洽,然後要我加line,最後再說那是客服窗口。我整個問號,雖然我沒跟長輩同住,但是我是那商品的潛在使用者(一講出來會知道是什麼商品),而且你怎麼知道,讀者會不需要。這種預設立場的作法,是行銷忌諱。



更多行銷觀察